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石油和钻石矿”,重要性如同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本。数据权属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个人隐私安全和国际社会安全,关系到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能否健康、安全、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加强我校师生对数据权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2019年12月20日,皖西学院法学院邀请国内知识产权法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明教授做客皖西学院“政法周末大讲堂”第130期,以“数据权利的归属和利用”为主题作报告。法学院师生、辅修法学(双学位)部分学生近400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法学院院长刘鑫教授主持。
报告中,杨明以我国涉“用户数据”第一案——新浪诉脉脉案为例,从案件的审理过程以及该案审理的核心问题:即互联网平台能不能基于自身经营所收集的用户信息主张权利,如何确定消费者利益保护和直接竞争之间的关系,第三方通过开放平台例如Open API模式获取用户信息时的授权问题,关于技术的不正当性的判断方法,互联网收集用户信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适用问题等6个方面讨论了数据的收集、共享、删除等问题。
杨明以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分析了数据驱动创新。他指出,数据驱动创新的实质就是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新兴研发趋势,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与运用是以数据抓取、处理和决策为依托;数据驱动创新转型,数据化使企业从传统的设计、管理和制造信息化(即分散的、单元数字化的过程),向数据驱动的、全面以数据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活动发展,数据为企业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杨明分析了数据访问与交易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划分竞争性数据与非竞争性数据;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对于数据所有权与访问权的博弈,是否需要监管机构的干预,通过立法能否减少数据市场的失灵等。杨明还通过“微软收购领英案”剖析了数据驱动下的经营者集中,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热门问题。
关于权利归属与数据利用的关系,杨明分析了为什么要利用他人的数据以及利用数据来干什么。杨明指出,数据利用无论是基于公共利益、商业化利用或为了效率都会涉及到对隐私(个人信息)保护的限制。对权利归属的讨论,最终服务于数据利用,数据的利用方式和目的对于权利归属的路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杨明认为,个人数据的利用包括收集、分析和决策。数据利用的目的表现为,一是披露或者揭露、二是更高的效率、三是创新的激励、四是提高行动力、五是避免风险,最终实现决策的量化。杨明特别强调,权利归属是一种赋权。
如何解决权利归属问题,杨明认为,首先是要解决哪些是用户数据的问题,权利归属实际上就是数据利益如何在数据提供者和数据生产者、挖掘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杨明指出,对用户数据进行利用的时候,要区分是主动外溢还是被动外溢。如果是主动外溢,这个时候挖掘者应该有产权;如果是被动外溢,挖掘者不产生财产权,用户的人格权对数据有绝对的控制,同时辅之以许可制度,用户许可他人挖掘自己的数据,享有获得回报的权利。杨明列举了用户数据的财产权归属应关注的问题:即数据处理的双向透明性,挖掘者(包括数据处理者)对被采集者的透明性常常被忽略;数据采集者与用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主动性原则的问题,即用户根据数据采集者所发现的关于他的偏好与行为模式进行选择的权利,包括要求采集者按照他提出的条件向他提供信息的权利;数据对等原则的问题,包括用户协议只有“接受”or“离开”是否合理,数据访问、修改、模糊化处理等。
报告最后,杨明分析了数据利用中所涉及的一些制度问题。如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即去识别性的判断标准,逆向激励和道德风险,数据利用与反不正当竞争规制,数据利用与反垄断规制等。杨明通过具体案例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一分析。杨明强调,在数据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数据歧视的问题,大数据傲慢的问题,陷阱的问题等等。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发展和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而数据权属和利用问题更是大数据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杨明报告紧扣社会热点,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纷纷提问,杨明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刘鑫在总结时,对杨明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同学们推荐了数据权属的相关论文,让同学们阅读,以加深对报告内容的理解。
杨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天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石家庄仲裁委仲裁员,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专家、中企商标鉴定中心鉴定专家。2004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7月起留校任教。现担任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经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美国阿克伦大学法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担任访问教授。发表论文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 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文/法学院新媒体中心 图/刘盖 审核/刘鑫)